(原标题:生日靓号是别人用过的“二手货” 南京女士新手机号引来讨债公司……)
南京孙女士日前向扬子晚报消费评审团栏目反映:她被一个“二手号码”整得快崩溃了。2015年9月,她在某运营商营业厅办了一张手机卡,让她开心的是号码尾数恰巧是她生日。但随后各种麻烦接踵而至。一些莫名其妙的来自银行、物业公司、自来水公司的信息不断发过来。而上个月,竟有讨债公司打来电话逼债,这可让孙女士急了。
在孙女士的手机上,记者看到了银行发来的催款短信。欠款人姓魏,孙女士说她根本不认识这个人。孙女士告诉记者,自己被这些骚扰信息困扰了快一年了。她曾多次要求银行工作人员更改,却被工作人员以个人隐私不能泄露为由拒绝。
从2016年12月开始,催款不再是短信这么简单了。开始有讨债公司打电话给她,说银行委托他们讨债公司去收这笔欠款。孙女士解释说,自己和欠款人不认识,自己只是恰巧办理了曾被对方使用过的“二手号码”。但讨债公司的人却不相信。
这让孙女士感觉害怕,她说因为现在电话卡都是实名制办理,讨债公司可以查到她自己的家庭住址等信息,她害怕讨债公司会上门来找麻烦。
银行:不能保证不再收到催债电线月下旬,孙女士再次到某银行南京分行反映情况。可是银行工作人员却表示,他们也没有办法解决,只能帮孙女士向总行反映,“就算要解决还是总行来解决。我们分行没有直接解决的权力。”
有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介绍说,从理论上来说,销售的号码在运营商的后台是可以看出是否曾经被用过的。但这并不是绝对的,比如有些号码是在代理点销售的,就不太容易看出是否被用过。因为孙女士的号码是在运营商营业厅前台办理的,该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对方是可以查到该号是否曾经被用过的。
记者通过网络搜索发现,和孙女士有着类似遭遇的人还不在少数。对于这类遭遇,江苏袁胜寒律师事务所主任袁胜寒分析认为:银行方面在知道此号码用户已更换的情况下,应该立即停止催款短信的发送行为,以及对该号使用者的讨债行为。如果拒不停止这样的行为,就构成了对他人生活的一种骚扰,涉嫌民事侵权。而运营商在销售二手号码的时候,对可能出现的麻烦,至少应该尽到告知义务。鉴于孙女士的权益目前已经受到了侵犯,运营商应当出面帮助孙女士解决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