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讯中国联通的“世界风”双模手机自问世以来获得了业内的普遍关注,这种可以在GSM和CDMA网络之间自由切换的手机让一直身处两网尴尬的联通看到了“解脱”的希望,信心百倍地迎接“双模时代”的到来,同时,设备制造商们也度过了谨慎犹疑的观望期,摩托罗拉、三星和LG各推出了一款高端的双模手机,预计在7月份正式上市。面对双模手机的猛烈势头,作为竞争对手的中国移动自然不甘落后,一项名为“一卡双号”的业务肩负着迎敌的使命呱呱坠地,一场“双模”与“双号”的较量似乎已不可避免。
“双模”是指GSM和CDMA两种网络模式,对于联通的用户,双模手机可以使用户在不改变手机号码、不关机的情况下根据需要在GSM和CDMA两种网络间自由切换;对于移动的用户,通过购买一部双模手机和一个CDMA号码,加上自己已有的GSM号码,也可纵横驰骋于G网和C网之间。
“双号”即改变传统的一卡一号形式,在一张卡上容纳两个或两个以上(最多可达12个)手机号码,用户无需更换手机,只需购买一张双号卡,就可以将自己的两个或多个号码绑定在卡上。在GSM网内,用户不仅可以选择同城双号,还可以选择异地双号,使用时同样可以根据需要通过菜单操作即可选择号码,不必关机。“双模” 和“双号”的特点见表1。
“双模”与“双号”各有所长, 也都有自己的“软肋”,二者之间的竞争难见分晓。
双模手机无疑极大地方便了用户在G网和C网之间的自由切换,用户可以在不更换手机号码的情况下尽情体验C网的高速无线数据业务,同时,用户的通话仍可在G网内进行。不必更换号码对用户来讲是个好消息,但更换终端的昂贵费用让很多人望而却步。据了解,目前市场上双模手机的价格要比现在的CDMA手机至少高出15%到20%,也就是在2000到4000元左右。联通G网绝大部分是低端用户,C网也是靠着手机补贴的政策才有现在的规模,如何让这些用户实现联通 “两网合一”的夙愿,终端的价格问题显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瓶颈。联通是否还会像推广CDMA一样实施双模手机补贴,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样做的后果之一是会让联通再次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
另外,“双模”的上市已成定局,但现在市场上的双模手机寥寥无几。虽然已经有三星、摩托罗拉和LG公司为联通提供了第一批双模手机,但大多数设备厂商仍在观望,对市场需求的不确定和发展前景的担忧让他们迟迟不敢接过联通抛出的“绣球”。可见,终端品牌和型号的匮乏又为“双模”时代的到来设置了一道屏障。
一直以来,G网用户作为联通主要的盈利来源,享受的业务和服务却落后于只占少数的C网用户,而C网虽然能提供丰富多彩的数据业务,却始终无法为联通带来丰厚的进帐,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用户规模太小。双模手机理论上可以将G网8000万用户的固定资产盘活,直接转入C网,大大提高C网数据业务的使用率和收入。但是,一个不能忽略的事实是,C网大部分的数据业务资费偏高,属于“贵族消费”,一定程度上对G网的低端用户存在价格上的进入壁垒,特别是“定位之星”、“掌中宽带”等业务基本上是针对中高端用户的,很难想象会有多少低端用户愿意付出昂贵的换机费用去使用这些昂贵的数据业务。
不仅如此,双模手机的研发、推广和运维成本最终将由用户承担,语音部分的资费标准很可能要高于现在的G网和C网,这势必会削弱双模手机技术层面的吸引力。
表面上看,双模手机是服务于联通内部G网和C网的自由切换并方便用户的国际漫游,与移动并无瓜葛,但是由于双模手机兼容移动的SIM卡,因此不能不让人怀疑联通有吸引移动中高端用户带号转网之嫌,其砝码就是C网上的无线数据业务,而且很有可能截留部分本属于移动的话务量和业务收入。
在笔者看来,联通或许过高估计了双模手机的能量,要知道越是高端的用户越在意更换号码的成本,号码是他们个人的标识、身份的象征、是他们宝贵的社会资源。作为中国移动的高端用户,已经被其高品质的网络、高水平的服务和象征高贵身份的“全球通”号码牢牢锁定住,一般情况下,转网或者再加入另外一个网络的可能性都不大;而且数据业务方面,“移动梦网”在与“联通无限”的竞争中并未处于下风,如果仅仅为了使用C网的数据业务就去购买一个双模手机,再增加一个手机号码,对用户来说代价未免太大。
如此说来,联通实在不该幻想双模手机能够吸引移动用户、特别是中高端用户转网,不过对于新用户和未来的潜在用户,笔者认为双模手机还是有一定吸引力的,用户只需购买一部双模手机,一个号码,即可一面享受G网低廉的资费,一面体验C网精彩纷呈的高速数据业务,而且还可以实现国际范围的无障碍漫游。所以,此次联通推广双模手机,应把目标市场定为联通G网用户、部分C网用户、新用户和未来的潜在用户。
比起“双模”来,用户使用“双号”只需换一张卡而不必换手机,成本要小得多。 “双号”最大的受益者是经常出差、出国的商务人士,有了一卡双号,用户出差时就可以购买使用当地的卡号,并将自己原来的号码呼叫转移到临时号上,如此一来可大大节省长途和漫游费用;“双号”还可以帮助用户将工作电话与私人电话区分开来,保证私人空间不受打扰;另外,对于一些精明的消费者,可以通过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段、自由选择不同的号码使用不同的业务,如与家人通话时使用“神州行”亲情号码,与好朋友夜聊时选择“动感地带”等等,充分享受“少花钱、多办事”的惬意感觉。
如果仅仅作为向一项新推出的业务,“双号”无疑为中国移动已经多姿多彩的移动通信品牌和套餐组合再次锦上添花,消费者也多了一个方便实惠的选择。但是,既然一出生就担负着与联通“双模”较量的神圣使命,“双号”的成长道路注定荆棘密布,充满艰辛。
换卡的成本固然要比换手机低很多,但由于容纳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电话号码,卡的价格势必要高于原来一卡一号时的80元;现有的三大品牌除“神州行”外,“全球通”和“动感地带”都有固定的月租费,如果是两个有月租的号码绑定在一张卡上,月租费也必定要上涨(据悉,北京移动即将推出的一卡双号目前只能容纳两个“全球通”号码,月租费暂定为70元,一个号码50元,另一个20元)。
由此可以判断,资费层面,“双号” 在与“双模”的竞争并不占优势,特别在对新用户和未来潜在用户的争夺上,“双模”极有可能更胜一筹,因为对新用户来说,购机成本是一定要发生的,这个时候网络覆盖、资费水平以及业务范围就成了用户选择的标准,在相差无几的资费下,“双模”完善的网络覆盖和丰富的数据业务更能吸引用户的眼球;而且,随着厂商研发等成本的降低和产业链的成熟,估计双模手机的价位会逐步降低,广东联通已经明确表示,适合青少年等群体使用的双模手机(例如在2000元以下)有望在今年底至明年初推出,终端价格的下降将为联通“双模”再添一枚胜算的筹码。
移动必须为“双号”制定灵活、合理的资费政策,同时还要在品牌建设、营销推广、售后服务等方面苦下功夫,才有可能在这场与“双模”的竞争中胜出。
“双模”时代能否如期到来、翻开联通历史上崭新的一页,“双号”会不会让移动在与联通的竞争中再次稳操胜券,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笔者最后要说的是,用户最关心的不外乎网络质量、资费标准、业务内容和服务水平,其中,以网络质量为重中之重。无论是“双模”还是“双号”,都大大提高了用户选择网络的灵活性,用户甚至可以为每次通话、每个业务选择不同的网络,依靠网络锁定用户的时代将成为历史,尤其随着移动和联通两家运营商资费的差距逐渐缩小,业务内容也大同小异,网络的质量将成为用户选择的最重要标准。
因此,无论什么时候运营商都要把网络的建设、运维和完善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在此基础上实施资费、业务、售后、品牌等多纬度、差异化的战略策略,才能够实现健康、稳定的可持续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