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打击通讯信息诈骗是是广大用户的诉求,也是运营商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2017中国互联网大会防范打击通讯信息诈骗专题论坛上,中国联通集团信息化部(信息安全部)副总经理王志军表示,中国联通作为国有企业和基础电信运营商,在通过防欺诈公益提醒业务服务用户的同时,积极发挥技术资源优势,创新思路和管理方法,聚焦问题、综合施策,优化巩固前期形成的防范治理成效,全力保护用户权益和财产安全,切实为人民群众营造良好清朗的网络环境。
王志军介绍,自2015年以来,中国联通在工信部的统一指导下,开展了三大行动,分别是“冲刺行动”“清源行动”和“堡垒行动”。“冲刺行动”实现了电线%实名登记,在全国范围限制“一证5卡”,全面清理资质不达标、二次核验不达标的社会渠道;“清源行动”实现了“400”号码、语音专线万个,关停语音专线万条;“堡垒行动”实现了对重点业务登记、审批、备案、日常巡检的管理,并推出防欺诈提醒业务。
为提高防范打击通讯信息诈骗成效,中国联通上线了防欺诈公益提醒服务。截至目前,累计发送提醒短信193万条,通过客服电线万次,转交公安机关涉诈线万条,为用户避免潜在经济损失9.6亿元。
据王志军介绍,中国联通基于大数据技术的防欺诈公益提醒服务,目前日均处理移动通信线亿个。中国联通将受到诈骗的用户按照严重程度分为3类进行拦截:首先是轻度受骗用户,用户接到疑似诈骗电话,与对方有较长时间的交谈,对这种轻度受骗用户,中国联通会发送短信提醒用户;其次是中度受骗用户,这类用户在接听过诈骗电话之后,又与对方有频繁的联络,这时10010客服会跟客户沟通,告知客户这是诈骗电话;最后是重度受骗用户,在客服人员介入之后,用户还跟对方联络,中国联通就会把信息转交给公安机关,由公安机关介入。
通讯信息诈骗方式花样翻新,运营商的防范阻止行动必须领先诈骗分子一步。为此,王志军表示,中国联通不断优化大数据算法,并与互联网厂商合作,对通话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实现精准识别,比如一个新手机号码的呼叫频率非常高,号码离散度非常大,那么它很可能是用来进行诈骗呼叫或骚扰呼叫的号码。
对于防欺诈服务,王志军表示,这是一项基础的公益性服务,用户无须订购,也不需要下载客户端,运营商会主动提醒。在保护用户个人隐私的前提下,运营商在后台通过对通线亿手机用户提供服务。通过建立防诈模型,结合一体化大数据平台与数据处理技术,中国联通能够精准发现正在实施的诈骗行为,为用户避免经济损失。
王志军介绍,防欺诈公益服务具有四大特点。首先,覆盖范围广且完全免费,无需用户订购,7X24小时保护全网联通用户;其次,精准定位,不同于传统用户标记的提醒模式,防欺诈公益提醒是利用中国联通独特的数据资源优势,建立与“诈骗剧本”相匹配的通信模型,精准发现正在实施的诈骗行为;再次,快速提醒,在发现疑似被骗用户后,可在30分钟内通过短信或电话对用户进行提醒;最后,与公安机关快速联动,中国联通建立系统级联动机制,对于短信、电话提醒无效的,及时将线索报告当地公安机关,由公安人员再提醒或出警劝阻,最大限度保护用户财产安全。
王志军表示,网络信息安全事业任重道远,中国联通会不断研究最新的诈骗脚本,更新大数据模型,优化识别规则,进一步提高精准度,实现系统的迭代升级。王志军透露,2017年年底之前,防欺诈服务在覆盖全网手机用户的基础上,还会覆盖中国联通所有固网用户。中国联通将继续把大数据优势扩展至整治恶意网站、恶意程序和保障支付安全领域。
